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都会遵循这样的欣赏次序:先通观全画,产生总体印象后,视线便会迫不及待地停留于画面上的某一处,这个地方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然后,视线才会移动,读遍全画。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从人类眼球的生理构造看,只能产生一个视焦,人的视线是不可能同时停留在两处以上的,欣赏作品的过程就是视焦移动的过程。这一理论,运用于报纸编排,主要是加大版面视觉中心的处理,让读者在几米之外就能被它吸引。众多报纸放在报摊上,还要使本报的视觉中心成为众多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流览之下,读者的视线便迫不及待地停留在这个视觉中心上,掏出钱来,首先购买。从具体的编排手段来说,以下因素往往能突现视觉中心:
版面的布局和编排没有固定的公式,也不应该有固定的公式,一些版面处理在以前看是“犯忌”的,但读者包括不少圈内人士都认为很有特色,甚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有根据版面内容需要,有意“触雷”,那不是犯规而是创新。比如杭州的《都市快报》面世之始,即以整期报纸无一竖题的面貌,出现于读者面前,以其标新立异与大方得体一目了然,很快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能否在报摊上吸引视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版面。透过版面,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更能感受到报纸的特色和个性。版面吸引读者,主要是吸引读者的视觉,通过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波,牢牢勾住读者的眼球。《北京青年报》以浓眉大眼为特色,要求报纸放在报摊上能脱颖而出,读者在几米外就能首先印入眼帘。
这就要求在版面设计中,创新多种编排手段体现主题,在读者的视觉感受上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之后,《之江晨报》、《经济生活报》、《钱江晚报》等几家浙江省城有影响的报纸,纷纷选择了这一版式。去年10月10日的《钱江晚报》,16个版面,只有3个竖题,却有30个碰题的横题;9月29日的《之江晨报》,8个版面,仅一个竖题,却有24个碰题的横题。这些报纸不受任何传统版式规则约束,创新了一种以横题为显着特色的全新版式,方便读者阅读,追求读者视觉和版面编排的结合点,报纸才得以常办常新。对报纸版式不断创新,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感受,这正是编辑工作的乐趣所在。
一、让眼球首先被吸引——营造版面视觉冲击波
1、突出宣传中心。在零售市场上,报纸是对折放在报摊上的,只能展示版面的上半部分,因而将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标题放在版面上部,作突出处理,极为重要。通过加大头条稿件所占面积、加大头条文字的排栏宽度、拉长头条标题加大标题字号以及使头条标题反白……都能使头条成为视觉中心。同时要注意不能把版面处理得过于花哨而转移了读者对新闻本身的注意力,这样就能使我们在路过报摊时无意的一瞥,视线便留住了脚步。《新华日报》改版后标题与正文所占的版面比例在1:2左右,多用大图片、大标题、粗线条分割的办法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穿透力和震撼力。此外,版面表现重大事件时,往往在体现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还需突出一个宣传中心。比如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版面二等奖1998年8月20日《解放军报》一版,报道抗洪抢险的重大主题,全版9篇稿件,从抗洪作战的纪实性宏观报道到新娘将准备购置嫁妆的12万元捐赠灾区的微观报道,图文并茂,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抗洪抢险那场和平年代里最大的一次战斗,以及这场战斗所体现出来的军民一心的精神,版面突出的中心就是编者最想说的话。采用多种编排手段,突出一个宣传主题,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慧眼巧用图片。现代社会是图像爆炸的时代。在铺天盖地的图像轰击下,人们被惯坏了,变得懒惰了。当他们需要信息时,他们不再说“告诉我”,而是说“画给我”。图文并茂是设计优秀版面的原则之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图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所占据的版面位置也越来越大。报纸对大小不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与版面的美观程度以及形成版面的视觉中心有直接影响。照片为一天的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我们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视的报道,或者刺激我们的视觉吸引我们去买一张报纸。由于照片在表现抽象的内容时作用极为有限,于是报纸编辑们寻找了一种新的“药方”:新闻图示。它的好处是能够吸引读者的视线,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少的笔墨和最小的篇幅给读者最多的信息,包括图表、图解、地图等。如中国新闻奖第六届获奖版面1995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一版,三幅照片都反映了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当日的盛况,安排极有规则,从右上角往左下角形成对角线,排列呈阶梯状。编辑还把一张三栏宽、24字高的示意图位居版面左上端,很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纵贯我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建设工程的伟大成就,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